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大学隆重举行
7月11日,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以“三地协力通寰宇,高教融合创新遇”为主题,汇聚了180余名粤港澳三地高校代表,共同擘画联盟发展蓝图,助力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和教育科创中心。 下午的开幕式上,联盟副理事长、澳门大学宋永华校长、广东省教育厅冯伟副厅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龚志明局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蔡若莲局长先后致辞,充分肯定了联盟在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合影 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高松校长代表联盟理事会宣布了上午召开的2025年理事会决议,包括联盟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新增入盟院校、新增组建专业联盟、广东省交流项目资助方案、联盟制度建设、下一年度年会暨校长论坛主办单位、非常任理事单位换届规则修订等内容。 随后的校长论坛上,联盟理事长单位三位校长分别主持了“融汇三地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聚集三地动能,打造科创联合新引擎”、“整合三地资源,拓展对外开放新实践”等三个分组讨论,各与会代表们围绕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话湾区新发展。 最后,高松校长为本次论坛作总结发言。他分享了对于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地建设、协同创新催化竞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能、开放合作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等三方面的思考及见解,并倡议联盟各成员高校携手并肩、同向同行,自觉担当教育强国使命,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开放、信任、合作成为联盟共同的价值,为湾区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粤港澳高校联盟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澳门大学于2016年共同发起组建,现已汇聚49所成员高校融合发展,成立了73个专业联盟在文理医工农艺等多个学科专业和大学治理领域积极拓展务实合作。本次年会暨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联盟在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助力打造湾区创新策源地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立足十周年之际,联盟将继续携手三地高校,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教育创新共同体,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工作会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
2025年3月21日,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工作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顺利召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周莉副司长及舒刚波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施俊辉副局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许嘉路厅长、广东省教育厅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陈琦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袁丽思副处长、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岑嘉仪处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何金鹏四级调研员、中山大学王帆副书记、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弩主任等领导,以及联盟45所成员高校代表近百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余伯俊副主任主持。 工作会上,王帆副书记致欢迎辞,回顾并肯定了联盟在推动构建湾区“学术圈”、“朋友圈”、“生态圈”等紧密协作、多维发展的“圈子”方面所做的探索,期望联盟在十周年新起点肩负使命、协同创新,做强湾区教育科创平台。 周莉副司长对联盟在推动三地科教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未来联盟在创新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攻坚与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施俊辉副局长表示希望联盟能够承先启后,配合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推动三地高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许嘉路厅长在致辞中期待联盟持续深化国家所需、湾区所向的发展理念,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共同促进大湾区高校融合发展。 陈琦副主任表示广东省将一如既往支持联盟发展,为大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科技人才支撑,贡献高等教育的蓬勃力量。 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弩主任代表联盟秘书处汇报了联盟2024年的工作成果,并就优化运行机制、加强统筹谋划、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沟通联络等方面提出了联盟2025年工作计划。 随后,各成员院校联盟事务负责人围绕联盟未来发展规划及十周年活动展开分组讨论,为联盟汇聚特色、增强活力、错位发展,不断促进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共建共荣出谋划策。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2025年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主办,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粤港澳地区十余所高校联合协办的“2025年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华南农业大学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大湾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共吸引来自粤港澳25所高校的170多位师生参加。来自联盟单位的专家学者、青年骨干及研究生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环境生态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大会开幕:聚势赋能,共谋发展 11月1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隆重举行。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教授和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主任委员孙连鹏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刘承帅教授主持。 华南农业大学仇荣亮副校长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及其资源环境学院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方面的进展。他指出,本次大会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科研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水平平台,希望各单位携手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新格局,破解区域生态环境难题、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孙连鹏教授回顾了联盟成立背景与阶段性成果,强调联盟在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和科研共建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并对本次会议所带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契机寄予厚望。 开幕式上举行了联盟新增成员单位证书颁授仪式和研究生优秀报告奖颁奖典礼。会议为广东财经大学、深圳大学两所高校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入盟仪式。希望这两所高校的加入能够为联盟注入新的智慧力量,共探发展之路,携手谱写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学科新篇章。 随后举行的研究生优秀报告奖颁奖仪式,旨在表彰在研究生论坛中表现突出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获奖者的研究内容涵盖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生物修复、环境健康风险等多学科方向,展现了联盟内青年科研力量的创新潜能与培养质量。该表彰不仅鼓励青年人才积极投入科学研究,也为区域环境生态领域的科研后备力量建设注入新动力。主旨报告:聚焦前沿,共话未来 大会邀请五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新兴污染物治理、环境材料创新、人工智能赋能环境工程等领域,展现了行业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清华大学李晓岩教授作了题为《城镇污泥高效减量与高值资源化技术研究》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应光国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环境》的融合与发展;香港大学施凯闵教授解析了《环境基质对新兴污染物宿命和迁移的影响:以废水中的全氟化物为例》;中山大学方晶云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赋能水处理高级氧化过程效能预测和机制解析》;华南理工大学冯春华教授分享了《电化学氧化实现氨吸收液完全脱氮与原位再生的原理与技术》。报告精彩纷呈,给与会师生带来一场环境生态工程学术领域的盛宴。平行论坛:多维交流,开放共创 15日下午,会议设立院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三大分会场,聚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青年人才成长。 院长论坛以“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核心,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院的副院长,分享了各校在环境生态工程相关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并就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达成多项共识。 青年学者论坛下设“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健康效应”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两个专场,来自各联盟单位的二十余位优秀青年学者分享了在微塑料环境行为、新污染物风险管控、低碳水处理技术、土壤修复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现了湾区环境领域青年科学家的卓越风采与创新活力。 研究生论坛于14日晚率先举行,十余名博、硕士研究生汇报了他们的研究工作,选题新颖,展示了环境生态工程领域青年力量的研究潜力与科研思维。会议意义:深化合作,共塑区域创新生态 本次会议是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年度的重要学术活动,为三地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深层次的交流平台。通过为期两天的研讨,不仅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更进一步凝聚了联盟单位的合作共识,巩固了协同创新网络,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联盟将继续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服务湾区”的理念,持续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推进科研协作与青年人才成长,助力区域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第四届粤港澳跨学科教育论坛暨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年会举办
2025年11月8日至9日,第四届粤港澳跨学科教育论坛暨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与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学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承办,广东省信息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与智能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协会协办。 大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教育变革与创新”,旨在促进粤港澳三地在STEAM教育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协同发展。大会以湾区智能名师分论坛、工作坊、课题汇报、主旨报告、大会汇报、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展开,汇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北京等地近200名代表参会。 开幕式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柯清超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阳成伟、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郑美红分别致辞。阳成伟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的核心举措,强调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化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郑美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系统阐述了STEAM教育联盟的组织架构、资源整合模式与发展愿景,提出共同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倡议。 论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郑永和教授,澳门大学柳秀峰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何咏基教授,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雍潜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课程创新模式与区域协同策略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三场主旨报告与两场大会报告为参会代表提供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洞见与实践指引。 本届论坛共展示33项优秀课题成果,其中6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重大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C-STEAM项目顺利结题,多项课题通过中期检查并获准立项。活动期间还遴选了6个团队开设专题工作坊,进行主题展示、研讨与实践互动。 香港教育大学杨志豪教授,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杨明欢部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赵玉教授,粤港澳科学教育联盟王丰秘书长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赵红全书记、吴鹏泽副院长,主创团队詹泽慧教授等出席活动,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跨学科教育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闭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钟柏昌教授作总结发言。本次大会为粤港澳三地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STEAM教育高质量发展汇聚了智慧与力量。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2025年中山大学海绵城市治理国际暑期学校举办
8月17日至23日,由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粤港澳高校水安全调控工程及技术联盟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山大学海绵城市治理国际暑期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0多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路径。 8月18日上午,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一号举行。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林凯荣教授出席并致辞,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海绵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水环境挑战、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希望学员们通过本次学习开阔国际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科研与工程实践。 为期四天的课堂教学涵盖城市水文学、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城市层面的海绵系统建设、施工与运维,以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享等内容。本期国际学校由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佘年老师团队授课,他们凭借在水文建模、雨洪管理、生态修复及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学员带来系统而前沿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理论讲解,还通过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引导学员深入理解海绵城市的多维度的治理思路。 8月21日下午,暑期学校举行结业仪式。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黎学优教授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学员们所学收获表示祝贺,勉励学员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除了课堂学习,8月22日至23日,学员们前往广东广州、江苏镇江开展实地考察。通过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的现场调研,学员们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在雨洪管理、生态修复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探索与成效。该环节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本次国际暑期学校为学员们搭建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加深了学员对海绵城市理念与技术的理解,也促进彼此结下深厚友谊。未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继续推进国际暑期学校、学生联合培养等国际化办学项目,构建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互相推动,共进共赢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土木”工程学科。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论坛顺利举办
在粤港澳高校联盟资助下,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和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论坛于10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本次论坛以“体育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模式创新与先行先试实践”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指导,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论坛旨在深化粤港澳三地体育教育融合,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促进粤港澳地区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在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教授的主持下,论坛拉开了序幕。 北师大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虞立红在致辞中表示,珠海校区作为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体育育人经验,发挥区位优势基础上,持续深化体育改革,不但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更是学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的战略支点。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秘书长潘文庆在论坛上介绍,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促进三地体育教育融合与青少年交流,已培育了学生体育节等品牌活动,涵盖三人篮球、帆船赛等特色赛事,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增进情感纽带。 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郎平研究员在论坛致辞中分享了她从运动员、教练员到高校教师的心路历程。她表示,曾经作为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其努力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现在作为北师大的教师,她的目标是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新岗位上继续传承女排精神的温度和力量。郎平表示,当初决定在母校北师大成立该中心,是希望通过团队努力,把女排精神带到大学、带进课堂、带进年轻人的心里。为此,每年她都会组织北师大“‘优师计划’排球与女排精神第二课堂研学营”,带那些准备赴欠发达地区任教的学生们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她还给北师大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邀请多名世界冠军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同学们切实体会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实践与传承。对于校园体育如何将提高体质与掌握技能结合,郎平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总结和编排更有效的学习方案,尝试应用于小学和中学,如教孩子们正确技术动作和要领,普及的同时慢慢专业化,但训练之初应该从热爱体育入手,而不是为了成为职业选手。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大欣在论坛上提出三项工作重点,关于足球青训人才培养,如何打破12岁退役问题,并进一步与中学、大学衔接起来是关键;关于综合运动两小时,如何使锻炼与技能联合起来,并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是基础;在学龄人群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如何减压和去抑郁,防止行为失范,如何与心理健康内容进一步融合起来。随后程大欣副厅长宣布论坛开幕。 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二级调研员董业权、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办公室主任王伟、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丽慧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南京体育学院原校长、研究员杨国庆以“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为题,就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现状、问题与时代要求以及重点领域与改革思路进行了解读。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祥臣研究员以“体育健康科研范式若干观点和探索”为题,就体育健康本体论、体育健康认识论、体育健康方法论、体育健康科学原理以及体育健康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发。 浙江鸵鸟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君华演讲的主题为“县域青少年足球改革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一站式服务项目实践为案例”,她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足球事业改革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县域青少年足球作为大湾区足球生态的“毛细血管”,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更对大湾区体育协同发展、产业融合创新具有深远意义,而“一站式服务项目”的实践,正是我们探索这条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例证。 论坛圆桌论坛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崔乐泉特聘研究员主持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实验协作处处长李永明教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全人教育中心主任石磊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刊》编辑部主任谭广鑫编审、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所长与历史学院院长宋秀平教授,结合论坛主题与论坛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论坛同步设置了五场专题研讨会,其中体育协同机制创新专题聚焦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为区域体育协同提供政策建议;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专题探讨了新时代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路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创新专题关注如何在大湾区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三大球发展与产业生态研究专题重点研讨了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的普及与产业生态建设;而体育文化建设研究则从文化层面探索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此次论坛的举办,为粤港澳三地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多重意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不断深化,体育将成为连接三地青少年的重要纽带,为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联盟新闻
-
07/172025
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大学隆重举行
7月11日,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以“三地协力通寰宇,高教融合创新遇”为主题,汇聚了180余名粤港澳三地高校代表,共同擘画联盟发展蓝图,助力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和教育科创中心。 下午的开幕式上,联盟副理事长、澳门大学宋永华校长、广东省教育厅冯伟副厅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龚志明局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蔡若莲局长先后致辞,充分肯定了联盟在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合影 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高松校长代表联盟理事会宣布了上午召开的2025年理事会决议,包括联盟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新增入盟院校、新增组建专业联盟、广东省交流项目资助方案、联盟制度建设、下一年度年会暨校长论坛主办单位、非常任理事单位换届规则修订等内容。 随后的校长论坛上,联盟理事长单位三位校长分别主持了“融汇三地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聚集三地动能,打造科创联合新引擎”、“整合三地资源,拓展对外开放新实践”等三个分组讨论,各与会代表们围绕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话湾区新发展。 最后,高松校长为本次论坛作总结发言。他分享了对于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地建设、协同创新催化竞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能、开放合作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等三方面的思考及见解,并倡议联盟各成员高校携手并肩、同向同行,自觉担当教育强国使命,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开放、信任、合作成为联盟共同的价值,为湾区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粤港澳高校联盟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澳门大学于2016年共同发起组建,现已汇聚49所成员高校融合发展,成立了73个专业联盟在文理医工农艺等多个学科专业和大学治理领域积极拓展务实合作。本次年会暨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联盟在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助力打造湾区创新策源地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立足十周年之际,联盟将继续携手三地高校,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教育创新共同体,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
04/012025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工作会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
2025年3月21日,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工作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顺利召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周莉副司长及舒刚波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施俊辉副局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许嘉路厅长、广东省教育厅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陈琦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袁丽思副处长、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岑嘉仪处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何金鹏四级调研员、中山大学王帆副书记、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弩主任等领导,以及联盟45所成员高校代表近百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余伯俊副主任主持。 工作会上,王帆副书记致欢迎辞,回顾并肯定了联盟在推动构建湾区“学术圈”、“朋友圈”、“生态圈”等紧密协作、多维发展的“圈子”方面所做的探索,期望联盟在十周年新起点肩负使命、协同创新,做强湾区教育科创平台。 周莉副司长对联盟在推动三地科教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未来联盟在创新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攻坚与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施俊辉副局长表示希望联盟能够承先启后,配合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推动三地高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许嘉路厅长在致辞中期待联盟持续深化国家所需、湾区所向的发展理念,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共同促进大湾区高校融合发展。 陈琦副主任表示广东省将一如既往支持联盟发展,为大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科技人才支撑,贡献高等教育的蓬勃力量。 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弩主任代表联盟秘书处汇报了联盟2024年的工作成果,并就优化运行机制、加强统筹谋划、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沟通联络等方面提出了联盟2025年工作计划。 随后,各成员院校联盟事务负责人围绕联盟未来发展规划及十周年活动展开分组讨论,为联盟汇聚特色、增强活力、错位发展,不断促进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共建共荣出谋划策。
-
11/262025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2025年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主办,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粤港澳地区十余所高校联合协办的“2025年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华南农业大学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大湾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共吸引来自粤港澳25所高校的170多位师生参加。来自联盟单位的专家学者、青年骨干及研究生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环境生态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大会开幕:聚势赋能,共谋发展 11月1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隆重举行。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教授和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主任委员孙连鹏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刘承帅教授主持。 华南农业大学仇荣亮副校长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及其资源环境学院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方面的进展。他指出,本次大会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科研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水平平台,希望各单位携手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新格局,破解区域生态环境难题、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孙连鹏教授回顾了联盟成立背景与阶段性成果,强调联盟在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和科研共建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并对本次会议所带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契机寄予厚望。 开幕式上举行了联盟新增成员单位证书颁授仪式和研究生优秀报告奖颁奖典礼。会议为广东财经大学、深圳大学两所高校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入盟仪式。希望这两所高校的加入能够为联盟注入新的智慧力量,共探发展之路,携手谱写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学科新篇章。 随后举行的研究生优秀报告奖颁奖仪式,旨在表彰在研究生论坛中表现突出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获奖者的研究内容涵盖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生物修复、环境健康风险等多学科方向,展现了联盟内青年科研力量的创新潜能与培养质量。该表彰不仅鼓励青年人才积极投入科学研究,也为区域环境生态领域的科研后备力量建设注入新动力。主旨报告:聚焦前沿,共话未来 大会邀请五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新兴污染物治理、环境材料创新、人工智能赋能环境工程等领域,展现了行业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清华大学李晓岩教授作了题为《城镇污泥高效减量与高值资源化技术研究》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应光国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环境》的融合与发展;香港大学施凯闵教授解析了《环境基质对新兴污染物宿命和迁移的影响:以废水中的全氟化物为例》;中山大学方晶云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赋能水处理高级氧化过程效能预测和机制解析》;华南理工大学冯春华教授分享了《电化学氧化实现氨吸收液完全脱氮与原位再生的原理与技术》。报告精彩纷呈,给与会师生带来一场环境生态工程学术领域的盛宴。平行论坛:多维交流,开放共创 15日下午,会议设立院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三大分会场,聚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青年人才成长。 院长论坛以“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核心,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院的副院长,分享了各校在环境生态工程相关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并就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达成多项共识。 青年学者论坛下设“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健康效应”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两个专场,来自各联盟单位的二十余位优秀青年学者分享了在微塑料环境行为、新污染物风险管控、低碳水处理技术、土壤修复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现了湾区环境领域青年科学家的卓越风采与创新活力。 研究生论坛于14日晚率先举行,十余名博、硕士研究生汇报了他们的研究工作,选题新颖,展示了环境生态工程领域青年力量的研究潜力与科研思维。会议意义:深化合作,共塑区域创新生态 本次会议是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年度的重要学术活动,为三地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深层次的交流平台。通过为期两天的研讨,不仅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更进一步凝聚了联盟单位的合作共识,巩固了协同创新网络,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联盟将继续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服务湾区”的理念,持续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推进科研协作与青年人才成长,助力区域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
11/192025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第四届粤港澳跨学科教育论坛暨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年会举办
2025年11月8日至9日,第四届粤港澳跨学科教育论坛暨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与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学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承办,广东省信息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与智能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协会协办。 大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教育变革与创新”,旨在促进粤港澳三地在STEAM教育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协同发展。大会以湾区智能名师分论坛、工作坊、课题汇报、主旨报告、大会汇报、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展开,汇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北京等地近200名代表参会。 开幕式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柯清超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阳成伟、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郑美红分别致辞。阳成伟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的核心举措,强调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化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郑美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系统阐述了STEAM教育联盟的组织架构、资源整合模式与发展愿景,提出共同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倡议。 论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郑永和教授,澳门大学柳秀峰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何咏基教授,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雍潜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课程创新模式与区域协同策略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三场主旨报告与两场大会报告为参会代表提供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洞见与实践指引。 本届论坛共展示33项优秀课题成果,其中6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重大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C-STEAM项目顺利结题,多项课题通过中期检查并获准立项。活动期间还遴选了6个团队开设专题工作坊,进行主题展示、研讨与实践互动。 香港教育大学杨志豪教授,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杨明欢部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赵玉教授,粤港澳科学教育联盟王丰秘书长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赵红全书记、吴鹏泽副院长,主创团队詹泽慧教授等出席活动,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跨学科教育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闭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钟柏昌教授作总结发言。本次大会为粤港澳三地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STEAM教育高质量发展汇聚了智慧与力量。
-
11/182025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2025年中山大学海绵城市治理国际暑期学校举办
8月17日至23日,由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粤港澳高校水安全调控工程及技术联盟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山大学海绵城市治理国际暑期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0多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路径。 8月18日上午,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一号举行。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林凯荣教授出席并致辞,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海绵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水环境挑战、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希望学员们通过本次学习开阔国际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科研与工程实践。 为期四天的课堂教学涵盖城市水文学、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城市层面的海绵系统建设、施工与运维,以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享等内容。本期国际学校由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佘年老师团队授课,他们凭借在水文建模、雨洪管理、生态修复及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学员带来系统而前沿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理论讲解,还通过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引导学员深入理解海绵城市的多维度的治理思路。 8月21日下午,暑期学校举行结业仪式。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黎学优教授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学员们所学收获表示祝贺,勉励学员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除了课堂学习,8月22日至23日,学员们前往广东广州、江苏镇江开展实地考察。通过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的现场调研,学员们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在雨洪管理、生态修复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探索与成效。该环节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本次国际暑期学校为学员们搭建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加深了学员对海绵城市理念与技术的理解,也促进彼此结下深厚友谊。未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继续推进国际暑期学校、学生联合培养等国际化办学项目,构建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互相推动,共进共赢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土木”工程学科。
-
11/182025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论坛顺利举办
在粤港澳高校联盟资助下,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和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论坛于10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本次论坛以“体育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模式创新与先行先试实践”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指导,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论坛旨在深化粤港澳三地体育教育融合,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促进粤港澳地区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在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教授的主持下,论坛拉开了序幕。 北师大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虞立红在致辞中表示,珠海校区作为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体育育人经验,发挥区位优势基础上,持续深化体育改革,不但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更是学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的战略支点。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秘书长潘文庆在论坛上介绍,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促进三地体育教育融合与青少年交流,已培育了学生体育节等品牌活动,涵盖三人篮球、帆船赛等特色赛事,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增进情感纽带。 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郎平研究员在论坛致辞中分享了她从运动员、教练员到高校教师的心路历程。她表示,曾经作为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其努力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现在作为北师大的教师,她的目标是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新岗位上继续传承女排精神的温度和力量。郎平表示,当初决定在母校北师大成立该中心,是希望通过团队努力,把女排精神带到大学、带进课堂、带进年轻人的心里。为此,每年她都会组织北师大“‘优师计划’排球与女排精神第二课堂研学营”,带那些准备赴欠发达地区任教的学生们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她还给北师大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邀请多名世界冠军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同学们切实体会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实践与传承。对于校园体育如何将提高体质与掌握技能结合,郎平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总结和编排更有效的学习方案,尝试应用于小学和中学,如教孩子们正确技术动作和要领,普及的同时慢慢专业化,但训练之初应该从热爱体育入手,而不是为了成为职业选手。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大欣在论坛上提出三项工作重点,关于足球青训人才培养,如何打破12岁退役问题,并进一步与中学、大学衔接起来是关键;关于综合运动两小时,如何使锻炼与技能联合起来,并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是基础;在学龄人群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如何减压和去抑郁,防止行为失范,如何与心理健康内容进一步融合起来。随后程大欣副厅长宣布论坛开幕。 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二级调研员董业权、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办公室主任王伟、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丽慧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南京体育学院原校长、研究员杨国庆以“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为题,就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现状、问题与时代要求以及重点领域与改革思路进行了解读。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祥臣研究员以“体育健康科研范式若干观点和探索”为题,就体育健康本体论、体育健康认识论、体育健康方法论、体育健康科学原理以及体育健康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发。 浙江鸵鸟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君华演讲的主题为“县域青少年足球改革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一站式服务项目实践为案例”,她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足球事业改革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县域青少年足球作为大湾区足球生态的“毛细血管”,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更对大湾区体育协同发展、产业融合创新具有深远意义,而“一站式服务项目”的实践,正是我们探索这条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例证。 论坛圆桌论坛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崔乐泉特聘研究员主持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实验协作处处长李永明教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全人教育中心主任石磊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刊》编辑部主任谭广鑫编审、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所长与历史学院院长宋秀平教授,结合论坛主题与论坛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论坛同步设置了五场专题研讨会,其中体育协同机制创新专题聚焦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为区域体育协同提供政策建议;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专题探讨了新时代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路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创新专题关注如何在大湾区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三大球发展与产业生态研究专题重点研讨了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的普及与产业生态建设;而体育文化建设研究则从文化层面探索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此次论坛的举办,为粤港澳三地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多重意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不断深化,体育将成为连接三地青少年的重要纽带,为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
11/182025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粤港澳地球观测与导航联盟青年学者论坛举行
2025年10月23日,作为“2025大湾区遥感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筑梦湾区·共创未来”粤港澳地球观测与导航联盟青年学者论坛暨遥感自然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论坛聚焦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青年学者交流,吸引了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内地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师生参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冯伟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学院将依托大湾区创新生态与学校学科优势,以粤港澳高校联盟为纽带,持续打造开放、务实和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畅通大湾区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青年学者的沟通合作渠道,推动三地高校在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促进跨学科交叉与成果转化,欢迎各界常来珠海交流共研。 学院黄华兵副院长介绍了学院总体情况与建设成效。报告回顾了学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学院面向国家“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前沿领域和大湾区建设需求,部署极地与海洋遥感、空天遥感与数智环境、先进遥感技术、重力遥感与导航四大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特邀报告,并围绕“极地探测与冰冻圈演化、重力场与全球变化、GNSS卫星导航与水文遥感、影像大地测量与地表形变监测”四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与会青年学者结合各自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分享最新成果与经验,促进了不同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此次论坛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相关青年学者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
11/182025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第三届粤港澳高校公共卫生联盟暨学科交叉论坛顺利举行
2025年11月1日,为深化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桂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粤港澳高校联盟青年学者论坛公共卫生分论坛暨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交叉学术论坛”于中山大学北校园顺利召开。本次论坛围绕“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交叉”展开,吸引粤港澳地区及全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聚焦多个前沿方向,为区域公共卫生事业注入新活力。 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林华亮教授主持。夏敏院长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本次论坛旨在加强粤港澳地区及全国公共卫生领域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的交叉融合,希望大家收获启发、建立联系。 当天上午,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扈庆华探讨了“同一健康”监测网络的构建,为大湾区传染病防控提供实践范式;香港中文大学巫潔嫻副教授和楊雪助理教授分别介绍了在线心理干预APP“自修室”和聊天机器人,以数字化手段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网络成瘾现象;澳门大学罗家俊助理教授报告了环境氡辐射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呼吁加强区域环境监测;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王致聚焦医教研防协同创新,为职业健康防护提供支撑;中山大学王琼副教授分析了高温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机制,为国家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袁俊则强调人工智能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 下午论坛继续呈现高水平学术报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鲁向锋教授介绍了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提供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徐苑苑解析砷暴露致代谢性疾病的机制,提供环境健康防控新靶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果教授展示了AI驱动的妇幼精准营养干预方案,助力优生优育战略;中山大学柳雁教授则是基于肠道菌群路径机制为代谢性疾病防治提供本土证据;海军军医大学曹广文教授系统阐述了运动对慢病风险的降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最后,中山大学杨博逸教授则论证了环境绿地在人群健康促进中的巨大潜力。 论坛闭幕式上,夏敏院长衷心感谢与会专家的贡献,并鼓励青年学者加强交流。他呼吁粤港澳高校公共卫生联盟持续深化合作,推动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的创新发展,为区域协同治理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聚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交叉融合,成功汇聚粤港澳及全国专家学者,通过前沿学术分享与深度交流,为深化粤港澳区域公共卫生协同创新、探索跨学科应对健康挑战的新路径注入了新动能。
-
10/302025
【专业联盟】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心理学科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10月25日至26日,为期两天的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心理学科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办,由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广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岭南大学、澳门大学相关院系共同协办。本次论坛承载着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启动仪式,也是联盟成立后的首次活动,汇聚了来自粤港澳三地的40家高校、百余位的心理学学者共襄盛举。 本次论坛结合大会报告、圆桌论坛、专题研讨的方式围绕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大湾区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系统展现了三地心理学界协同创新的重点方向。大会开幕 10月25日上午,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佐斌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他介绍了论坛筹办和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筹备的情况,对参加论坛的大湾区心理学同行和海内外心理学同行表示欢迎与感谢。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国务院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教授为论坛致辞,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余伯俊副主任出席并宣读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批准文件。 开幕式上举行了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的启动仪式,标志着联盟正式揭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心理学领域的协同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联盟由中山大学携手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广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岭南大学、澳门大学共九所高校共同发起,首批成员单位囊括了粤港澳三地29家高校,旨在整合大湾区资源,发挥协同优势,推动三地心理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共用。 随后,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铭牌正式发布,铭牌志为旌旗形态,融合学术的严谨性与粤港澳独特的地域文化,整体呈现“专业、开放、融合、温暖”的视学气质。设计上,选取象征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花卉-木棉、紫荆、莲花作为视觉核心,以三花一体的“大湾区花”代表三地融合,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融合与整体共同发展。花卉下方以心理学科标识“心”形结构为托,上方为万里长城的九峰寓意9所创盟单位联合发起,环绕大湾区花的枝叶代表联盟成员同心相连,花叶相映枝繁叶茂。联盟铭牌表现了粤港澳心理学联盟的区域特点、专业属性和目标价值,传递出大湾区心理学人情感联结的温暖意象。 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开幕式上宣布成立,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香港大学李湄珍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冯海岚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李平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赵志裕教授、澳门大学张雷教授、深圳大学罗跃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英和教授、北京大学杨中芳教授、中山大学余敏斌教授、佐斌教授被聘为委员。 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莫雷,联盟成员单位代表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陈战胜教授分别发言,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对论坛与联盟未来的发展提出期盼和建议。佐斌教授在开幕式最后表示,联盟要通过扎实创新的工作,牢记“湾区人、中国心、世界影”的目标定位。主会场报告 12位大湾区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主会场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深刻见解,为我们翻开了心理学未来的新视野。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李平教授分别围绕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思考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数字技术时代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加工的新挑战做了论坛主旨报告。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陈战胜教授、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佐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晓华教授、深圳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陈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陈瑞燕教授、岭南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萧爱铃教授、广州大学教务处长聂衍刚教授、澳门大学心理学系执行主任伍海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张军教授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圆桌论坛 25号下午,大会的圆桌论坛围绕大湾区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主题,来自粤港澳高校的8位心理学科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介绍。冯海岚、萧爱铃、陈晓华、伍海燕、陈琦、佐斌、聂衍刚、张军结合本单位情况分享了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取得的经验以及继往开来、协同培养心理学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做法。平行论坛 10月26日,5场平行论坛同步举行,涵盖了社会心理学、计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多个分支,50位报告人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科内与跨学科的交流与互鉴。 平行论坛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专家围绕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促进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从基础研究、应用与干预层面等多方面报告了具有启示意义的发现,多项立足本土的实证研究也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 平行论坛二:第二届心理学前沿研究方法青年论坛 论坛汇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等多位青年学者,围绕心理学方法创新与实证前沿展开深入交流,展现出大湾区心理学研究的活力与深度,为构建扎根实际、服务社会的心理学研究体系注入了新动力。 平行论坛三:社会发展与文化心理论坛 论坛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适应问题,报告从人机互动、情绪机制到文化差异等多维度展开,呈现出心理学积极回应时代命题的研究趋势。学者们集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认知的深刻影响。起重工部分研究者侧重于微观社会层面,剖析快速变迁中的个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平行论坛四:认知、语言与人工智能论坛 论坛上多位嘉宾围绕人类认知机制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前沿展开深度对话,展现出心理学研究在技术革新背景下的新思路与新路径。不仅展现粤港澳三地在认知科学、语言心理学等传统优势领域的深厚积累,更彰显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心理学研究正通过多范式、多技术的融合创新,不断拓展对人类心智的理解边界,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未来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平行论坛五:大湾区青年心理学人论坛 论坛聚焦于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社会认知与决策行为等主题,汇聚来自粤港澳三地高校的12位青年学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跨学科的前沿学术对话。论坛探讨的研究方法涵盖脑成像、计算建模、行为实验、临床研究等多种范式,充分展现了大湾区青年心理学人扎实的学术功底、开阔的研究视野和鲜明的创新意识,也探索为三地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闭幕仪式 10月26日中午,大会举行闭幕式。华南师范大学攸佳宁教授、澳门城市大学陈文锋教授、岭南大学黄怡助理教授分别代表广东地区、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的学者分享了参加本次论坛的感受与收获,一直表达对论坛和联盟的感谢,对联盟的发展和今后的论坛给予美好期待。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党委书记陈英群代表论坛主办单位感谢与会人员、大湾区同行对本次论坛成功举行、联盟的正式成立所给与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祝愿联盟扬帆起航,祝愿大湾区心理学协同发展,为中国心理学、为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不断做出贡献。 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的成立,是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积极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具体举措。本次论坛作为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的起点,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学者搭建交流、共享的平台,也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开启了新期待。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同探索、谱写心理学科发展新篇章。
-
07/022025
【专业联盟】第三届亚太营销国际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5月24日,第三届亚太营销国际学术年会(APMA)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开幕。大会以“新技术驱动的市场营销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含港澳)、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学者参会,围绕新技术在营销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开幕式由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周志民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孙亚程教授、深圳大学刘世雄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环节。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月兴表示,学校将探索新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模式,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助力亚太地区营销学科发展。粤港澳高校市场营销研究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王海忠教授强调APMA的四大原则,期望通过交流与合作推动营销学科进步。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何军提到,学院在培养高科技营销管理人才方面成就显著,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主旨演讲环节中,七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香港城市大学李娟教授探讨了创新赋能韧性与可持续转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程达天教授基于Instagram数据研究曝光收益价值;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淇元分享了具身智能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并展示了一台人形机器人;浙江大学周欣悦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伦理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利伦教授研究激励性个人碳积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沈浩教授展示了效果驱动的消费者研究;深圳大学陈星宇教授解析了数字经济下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本届年会还设置了“高质量论文工作坊”,分为博士生论坛、消费者行为、营销战略与建模三个组别,专家们对论文进行了点评。此外,年会安排了国家自科高级别项目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申请经验分享,以及与《市场营销杂志》(Journal of Marketing)、《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消费者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等期刊主编的面对面活动。在“营销学术求职论坛”中,优秀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吸引了众多高校关注。还有30多场常规会议论文和博士生论文的平行论坛,以及亚太营销案例论坛、神经营销、旅游与休闲营销等特色主题论坛。次日,闭幕式在深圳大学启明楼举行。主旨演讲环节中,JPIM主编李佩云教授探讨了数字产品所有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张岩教授研究了序列定价的锚定与调整;法国HEC商学院顾仰洁教授分析了不确定性下的医疗决策;南洋理工大学张夼劼教授讲解了象征性努力效应;南方科技大学李少波教授阐述了数字时代社会福利管理;香港城市大学苏磊教授揭示了心理语言学在商务沟通中的作用;香港大学贾鹤教授分析了垂直差异化产品与消费者决策;见数Credamo联合创始人贺凯彬分享了技术推动高质量营销的见解。闭幕式上还举行了获奖论文颁奖仪式,并进行了会旗交接。王海忠教授将APMA会旗移交给下一届承办单位澳门科技大学。APMA会议由粤港澳高校市场营销研究联盟提议创办,联盟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粤港澳地区高校营销学科同行,于2023年成立,首届会议在中山大学召开,第二届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已成为亚太地区高校市场营销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
联盟高校新闻
-
03/302023
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卢宇彤一行赴澳门城市大学访问交流
3月23日,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卢宇彤、副主任古文力等一行四人赴澳门城市大学访问交流,与该校全球事务处处长杨文澔、商学院行政主任黄洁莹就推动两校交流合作以及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建设发展进行座谈交流。 杨文澔处长对卢宇彤主任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希望未来两校能加强沟通协作,探讨两校在优势学科的交流及合作。卢宇彤主任感谢澳门城市大学一直以来对联盟理事会秘书处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澳门城市大学充分利用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平台,推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 随后,双方分别介绍了两校的发展概况、学科优势以及合作需求,还深入探讨了在粤港澳高校联盟框架下组建商科类专业联盟的相关事宜。
-
12/152022
中山大学、澳门大学等四所高校联合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2022年10月21日,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成立仪式在澳门大学举行。该联盟是由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按校名拼音排序)共同倡议并发起,由中国的高校等组织自愿组成的非营利合作联盟。澳门大学牵头组织召开了首届联盟理事会,并主办了首届论坛。在联盟成立仪式上,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向联盟4所院校代表颁发成立证书,各联盟代表及与会嘉宾一同在线上和线下参与见证联盟的成立,并一同参加旅游研究前沿年度论坛的剪彩仪式。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健康管理教研室刘静艳教授、主任韩小芸教授、副主任吴晨光教授代表中山大学出席了联盟成立仪式,并在联盟首次理事会上与参会的其他三所创盟院校代表进行了热烈和充分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各成员学科和地域优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在联盟发起的2022年旅游研究前沿“旅游+”首届年度论坛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三位教授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科技赋能旅游、旅游创新与交叉以及旅游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进行。 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致力于汇集中国精英高校及机构在旅游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共同推动高质量旅游研究合作,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从而贯彻和落实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作为四个创盟高校之一,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在2019-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基于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平台,我校旅游管理学科持续发展并创新,在旅游管理领域科研排名长期位居国内第一,世界前十,在我国及世界旅游管理学科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承担着重要角色。
-
12/152022
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首次合作发展委员会顺利召开
2022年11月25日上午,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首次合作发展委员会顺利召开。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常务副校长肖海鹏,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副校长葛伟,以及两校来自基础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海洋科学与工程、旅游教育、图书馆、学生交换等7个合作领域的代表近30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对整合两校的合作资源与学科优势,进一步推动合作深入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高松校长表示,多年以来,两校合作密切,成效显著,双方合育社会栋梁之才,共赴科研创新之旅。两校胸怀家国,争先作为,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牵头创建了粤港澳高校联盟,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获得国家高度认可,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 对于未来两校合作,高松校长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二是加强科研协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三是提升合作层次,一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会议期间,两校还续签了学生交换协议。 据悉,两校于2013年开始在传播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法学和城乡规划等专业启动学生交换项目,未来将在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等专业探讨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
12/152022
中山大学加入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
2022年9月9日,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下称“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理事会线上举办,中山大学为联盟创盟单位和首届理事单位。中山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教授,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教授、陈大可院士等在线出席,并代表学校通过联盟章程和联盟工作计划。 随后,第一届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科教研讨会线上举办,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教授、陈大可院士以及相关院领导和教授在线参加。陈大可院士应邀在会上做了题为“大湾区海洋监测预报系统”的主旨报告。 据悉,为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合作,汇集中国及葡语国家的精英高校及机构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及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共享共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及葡语国家的高校及机构组建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目前有19所来自中国、葡萄牙、巴西、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在海洋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入联盟,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由澳门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由崂山实验室及葡萄牙里斯本大学高等技术学院LARSyS担任,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葡萄牙阿尔加维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巴西圣保罗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巴西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安哥拉阿戈什蒂纽内图大学、莫桑比克爱德华多蒙德拉纳大学等16所高校及机构为创盟成员及首届理事单位。
-
12/172021
【院校动态】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顺利召开
12月14日,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肖海鹏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陈伟仪教授联席主持,两校16个战略合作领域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等40多名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肿瘤学、历史人类学、生物技术、胃肠内科、消化系统肿瘤、行为健康、数学、粤港澳发展研究、康复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管理学、中文、学术交流、大气污染等合作领域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合作进展与未来合作计划,并就如何有效推进合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2021年,面对新冠疫情的挑战,学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合作开展科研项目18项,发表论文近60篇,共同出版学术刊物10卷册,举办学术会议逾30场,并积极开发线上课程,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此外,今年还新增了中文合作领域。 两校领导在听取了各领域汇报后进行了总结发言。 陈伟仪副校长表示,非常高兴看到各领域在过去一年取得的合作进展,尤其在疫情困扰下,成果来之不易。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了全面部署,勾勒了区域融合发展的蓝图。建议两校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精准医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拓展合作。 肖海鹏常务副校长对各领域在平台建设、学术交流、论文发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等方面取得的合作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两校的进一步合作提出了三点寄望: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要立足高校育人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筑牢同心圆,扩大朋友圈。他建议,两校联合举办高峰论坛或学术节,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进行深入研讨,并邀请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各国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建言献策。他勉励大家要以“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深化合作,产出更多的合作成果。会议照片 背景介绍: 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于2007年正式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合作发展委员会。两校合作发展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机制化、常态化的合作。今年新增中文领域,合作领域增至16个,包括肿瘤学、历史人类学、生物技术、胃肠内科、消化系统肿瘤、数学、粤港澳发展研究、康复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行为健康、大气污染、经济学、管理学、学术交流、中文等。
-
03/022021
【南方医科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青年学者论坛”召开
-
01/192021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线上交流会顺利召开
1月14日,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与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港理大”)中国内地事务处通过线上会谈,梳理了合作基础,交换了双方近况,并就未来合作开展了初步洽谈。港理大中国内地事务处总监陆海天教授、高级主任林兆玉女士、拓展主任邓妙霞女士,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卢宇彤教授、副主任古文力女士、港澳台科主管陈文超女士参加了交流。 会上,陆海天总监首先介绍了港理大中国内地事务处的主要业务和工作设想。随后,卢宇彤主任向港理大介绍了中山大学对港澳工作的近况,特别提到两校借助粤港澳高校联盟的紧密合作。卢宇彤主任强调,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支持政策还在陆续出台,希望两校共同把握机遇,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空间科学、海洋、医疗卫生等领域提前对接谋划,形成合力,深入合作。 中山大学与港理大多年以来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2016年,中山大学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创建粤港澳高校联盟,港理大加入成为创盟院校之一,并与中山大学一起组建了一批专业子联盟,涵盖超算、空间科学与技术、海洋科技创新、旅游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交叉科学计算与理论、物联网显示、智慧校园等多个领域。2018年2月,两校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罗斯威尔·帕克癌症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及深圳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约定在癌症研究、基因组研究及转化医学等领域开展合作。12月,两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近五年来,中山大学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师生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文化参访、医学生临床见习等师生交流活动累计约20项,逾350人次到访。
-
01/152021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顺利召开
2020年12月17日,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我校常务副校长肖海鹏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霍泰辉教授联席主持,两校文理医工多个合作领域近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转化肿瘤学、历史人类学、生物技术、胃肠内科、肝癌、数学、粤港澳发展研究、康复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大气污染、经济学、管理学、学术交流等合作领域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合作进展和下一年度计划,双方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两校战略合作从2007年至今已推进了13年,今年尽管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两校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新增肝癌、大气污染、经济学、管理学等4个合作领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交流方式,合作成果不断涌现,新增联合申请重大课题5项,合作发表高水平文章超30篇;两校还积极举办大湾区夏日学院线上课程,推动学分课程建设;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喜人的成绩。 两校领导在听取汇报后进行了总结发言,我校常务副校长肖海鹏教授充分肯定了两校合作成果,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下,两校依然保持联系加强合作的共同努力,实在让人感动。明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继续深化两校合作,不断拓展在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文、历史、经济等领域的科研合作,以及精品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四个面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背景介绍: 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于2007年正式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实质性合作。两校合作发展委员会每年定期轮流在两校举办。今年,两校新增肝癌、大气污染、经济学、管理学等4个合作领域。目前,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在转化肿瘤学、历史人类学、生物技术、胃肠内科、肝癌、数学、粤港澳发展研究、康复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行为健康、大气污染、经济学、管理学、学术交流等15个领域开展机制化、常态化的实质性合作。
-
12/262019
【澳门理工学院】港澳地區首家國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澳門理工學院盛大揭牌
-
12/252019
【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生态青年博士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