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簡介
伴隨著粵港澳三地協同創新發展趨勢日益顯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理念和方案被正式提上日程,為國家培養新時期符合粵港澳三地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及輸出引領科技革命的科技創新成果成為了三地高校重要的歷史使命和具有普遍共識的戰畧願景。2015年,中山大學率先倡議並與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共同著手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以下簡稱“聯盟”),以期彙聚三地精英高校優質教研資源,深化三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
2015年6月23日,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正式批准組建聯盟;2016年11月15日,在國家和三地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聯盟於中山大學正式成立。聯盟是粵港澳地區高校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的大學合作組織,到目前為止粵港澳三地共有37所精英高校入盟(廣東21所、香港9所,澳門7所),由中山大學作為聯盟理事會理事長組織,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作為副理事長組織,聯盟秘書處常設在中山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聯盟自成立之初,就將推動粵港澳三地高校交流合作的縱深發展與融合創新作為工作宗旨,以服務地方和國家發展戰略作為歷史使命。在相關政府部門經費支持下,通過不斷創新與嘗試,聯盟於過去幾年在科研創新、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拓展合作等多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並在聯盟框架下有序成立了圖書館、超算、空間科學與科技、海洋科技與創新、中文、中醫藥、公共衛生等多個專業聯盟,有效凝聚了三地高校“互學互鑒、共創共亯”的合作共識、構建起百花齊放而又特色鮮明的合作體系,為新時期粵港澳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開啟了新征程,打開了新局面。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要將大灣區建設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教育示範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並要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交流合作。未來聯盟將進一步對標灣區和國家發展需求,利用自身平臺資源優勢,締結更多交流合作的碩果,輸出更多高水准人才與覈心技術成果,為國家“一國兩制”的有效落實、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全球交流合作貢獻應有的力量。
(更新至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