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大学隆重举行

        7月11日,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在澳门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以“三地协力通寰宇,高教融合创新遇”为主题,汇聚了180余名粤港澳三地高校代表,共同擘画联盟发展蓝图,助力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和教育科创中心。       下午的开幕式上,联盟副理事长、澳门大学宋永华校长、广东省教育厅冯伟副厅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龚志明局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蔡若莲局长先后致辞,充分肯定了联盟在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2025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合影       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高松校长代表联盟理事会宣布了上午召开的2025年理事会决议,包括联盟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新增入盟院校、新增组建专业联盟、广东省交流项目资助方案、联盟制度建设、下一年度年会暨校长论坛主办单位、非常任理事单位换届规则修订等内容。       随后的校长论坛上,联盟理事长单位三位校长分别主持了“融汇三地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聚集三地动能,打造科创联合新引擎”、“整合三地资源,拓展对外开放新实践”等三个分组讨论,各与会代表们围绕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话湾区新发展。       最后,高松校长为本次论坛作总结发言。他分享了对于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地建设、协同创新催化竞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能、开放合作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等三方面的思考及见解,并倡议联盟各成员高校携手并肩、同向同行,自觉担当教育强国使命,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开放、信任、合作成为联盟共同的价值,为湾区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粤港澳高校联盟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澳门大学于2016年共同发起组建,现已汇聚49所成员高校融合发展,成立了73个专业联盟在文理医工农艺等多个学科专业和大学治理领域积极拓展务实合作。本次年会暨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联盟在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助力打造湾区创新策源地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立足十周年之际,联盟将继续携手三地高校,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教育创新共同体,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工作会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

       2025年3月21日,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工作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顺利召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周莉副司长及舒刚波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施俊辉副局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许嘉路厅长、广东省教育厅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陈琦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袁丽思副处长、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岑嘉仪处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何金鹏四级调研员、中山大学王帆副书记、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弩主任等领导,以及联盟45所成员高校代表近百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余伯俊副主任主持。         工作会上,王帆副书记致欢迎辞,回顾并肯定了联盟在推动构建湾区“学术圈”、“朋友圈”、“生态圈”等紧密协作、多维发展的“圈子”方面所做的探索,期望联盟在十周年新起点肩负使命、协同创新,做强湾区教育科创平台。         周莉副司长对联盟在推动三地科教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未来联盟在创新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攻坚与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施俊辉副局长表示希望联盟能够承先启后,配合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推动三地高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许嘉路厅长在致辞中期待联盟持续深化国家所需、湾区所向的发展理念,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共同促进大湾区高校融合发展。        陈琦副主任表示广东省将一如既往支持联盟发展,为大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科技人才支撑,贡献高等教育的蓬勃力量。        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弩主任代表联盟秘书处汇报了联盟2024年的工作成果,并就优化运行机制、加强统筹谋划、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沟通联络等方面提出了联盟2025年工作计划。        随后,各成员院校联盟事务负责人围绕联盟未来发展规划及十周年活动展开分组讨论,为联盟汇聚特色、增强活力、错位发展,不断促进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共建共荣出谋划策。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2025年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主办,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粤港澳地区十余所高校联合协办的“2025年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华南农业大学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大湾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共吸引来自粤港澳25所高校的170多位师生参加。来自联盟单位的专家学者、青年骨干及研究生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环境生态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大会开幕:聚势赋能,共谋发展       11月1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隆重举行。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教授和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主任委员孙连鹏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刘承帅教授主持。       华南农业大学仇荣亮副校长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及其资源环境学院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方面的进展。他指出,本次大会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科研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水平平台,希望各单位携手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新格局,破解区域生态环境难题、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孙连鹏教授回顾了联盟成立背景与阶段性成果,强调联盟在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和科研共建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并对本次会议所带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契机寄予厚望。       开幕式上举行了联盟新增成员单位证书颁授仪式和研究生优秀报告奖颁奖典礼。会议为广东财经大学、深圳大学两所高校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入盟仪式。希望这两所高校的加入能够为联盟注入新的智慧力量,共探发展之路,携手谱写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学科新篇章。       随后举行的研究生优秀报告奖颁奖仪式,旨在表彰在研究生论坛中表现突出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获奖者的研究内容涵盖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生物修复、环境健康风险等多学科方向,展现了联盟内青年科研力量的创新潜能与培养质量。该表彰不仅鼓励青年人才积极投入科学研究,也为区域环境生态领域的科研后备力量建设注入新动力。主旨报告:聚焦前沿,共话未来      大会邀请五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新兴污染物治理、环境材料创新、人工智能赋能环境工程等领域,展现了行业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清华大学李晓岩教授作了题为《城镇污泥高效减量与高值资源化技术研究》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应光国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环境》的融合与发展;香港大学施凯闵教授解析了《环境基质对新兴污染物宿命和迁移的影响:以废水中的全氟化物为例》;中山大学方晶云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赋能水处理高级氧化过程效能预测和机制解析》;华南理工大学冯春华教授分享了《电化学氧化实现氨吸收液完全脱氮与原位再生的原理与技术》。报告精彩纷呈,给与会师生带来一场环境生态工程学术领域的盛宴。平行论坛:多维交流,开放共创       15日下午,会议设立院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三大分会场,聚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青年人才成长。       院长论坛以“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核心,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院的副院长,分享了各校在环境生态工程相关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并就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达成多项共识。       青年学者论坛下设“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健康效应”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两个专场,来自各联盟单位的二十余位优秀青年学者分享了在微塑料环境行为、新污染物风险管控、低碳水处理技术、土壤修复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现了湾区环境领域青年科学家的卓越风采与创新活力。       研究生论坛于14日晚率先举行,十余名博、硕士研究生汇报了他们的研究工作,选题新颖,展示了环境生态工程领域青年力量的研究潜力与科研思维。会议意义:深化合作,共塑区域创新生态       本次会议是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年度的重要学术活动,为三地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深层次的交流平台。通过为期两天的研讨,不仅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更进一步凝聚了联盟单位的合作共识,巩固了协同创新网络,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联盟将继续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服务湾区”的理念,持续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推进科研协作与青年人才成长,助力区域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第四届粤港澳跨学科教育论坛暨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年会举办

       2025年11月8日至9日,第四届粤港澳跨学科教育论坛暨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粤港澳高校中小学STEAM教育联盟与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学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承办,广东省信息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与智能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协会协办。      大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教育变革与创新”,旨在促进粤港澳三地在STEAM教育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协同发展。大会以湾区智能名师分论坛、工作坊、课题汇报、主旨报告、大会汇报、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展开,汇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北京等地近200名代表参会。       开幕式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柯清超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阳成伟、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郑美红分别致辞。阳成伟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的核心举措,强调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化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郑美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系统阐述了STEAM教育联盟的组织架构、资源整合模式与发展愿景,提出共同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倡议。       论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郑永和教授,澳门大学柳秀峰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何咏基教授,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雍潜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课程创新模式与区域协同策略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三场主旨报告与两场大会报告为参会代表提供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洞见与实践指引。       本届论坛共展示33项优秀课题成果,其中6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重大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C-STEAM项目顺利结题,多项课题通过中期检查并获准立项。活动期间还遴选了6个团队开设专题工作坊,进行主题展示、研讨与实践互动。       香港教育大学杨志豪教授,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杨明欢部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赵玉教授,粤港澳科学教育联盟王丰秘书长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赵红全书记、吴鹏泽副院长,主创团队詹泽慧教授等出席活动,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跨学科教育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闭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钟柏昌教授作总结发言。本次大会为粤港澳三地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STEAM教育高质量发展汇聚了智慧与力量。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2025年中山大学海绵城市治理国际暑期学校举办

        8月17日至23日,由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粤港澳高校水安全调控工程及技术联盟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山大学海绵城市治理国际暑期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0多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路径。       8月18日上午,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一号举行。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林凯荣教授出席并致辞,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海绵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水环境挑战、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希望学员们通过本次学习开阔国际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科研与工程实践。       为期四天的课堂教学涵盖城市水文学、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城市层面的海绵系统建设、施工与运维,以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分享等内容。本期国际学校由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佘年老师团队授课,他们凭借在水文建模、雨洪管理、生态修复及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学员带来系统而前沿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理论讲解,还通过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引导学员深入理解海绵城市的多维度的治理思路。       8月21日下午,暑期学校举行结业仪式。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黎学优教授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学员们所学收获表示祝贺,勉励学员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除了课堂学习,8月22日至23日,学员们前往广东广州、江苏镇江开展实地考察。通过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的现场调研,学员们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在雨洪管理、生态修复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探索与成效。该环节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本次国际暑期学校为学员们搭建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加深了学员对海绵城市理念与技术的理解,也促进彼此结下深厚友谊。未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继续推进国际暑期学校、学生联合培养等国际化办学项目,构建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互相推动,共进共赢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土木”工程学科。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5年广东省交流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论坛顺利举办

       在粤港澳高校联盟资助下,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和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论坛于10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本次论坛以“体育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模式创新与先行先试实践”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指导,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论坛旨在深化粤港澳三地体育教育融合,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促进粤港澳地区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在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教授的主持下,论坛拉开了序幕。      北师大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虞立红在致辞中表示,珠海校区作为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体育育人经验,发挥区位优势基础上,持续深化体育改革,不但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更是学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的战略支点。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秘书长潘文庆在论坛上介绍,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促进三地体育教育融合与青少年交流,已培育了学生体育节等品牌活动,涵盖三人篮球、帆船赛等特色赛事,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增进情感纽带。       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郎平研究员在论坛致辞中分享了她从运动员、教练员到高校教师的心路历程。她表示,曾经作为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其努力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现在作为北师大的教师,她的目标是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新岗位上继续传承女排精神的温度和力量。郎平表示,当初决定在母校北师大成立该中心,是希望通过团队努力,把女排精神带到大学、带进课堂、带进年轻人的心里。为此,每年她都会组织北师大“‘优师计划’排球与女排精神第二课堂研学营”,带那些准备赴欠发达地区任教的学生们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她还给北师大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邀请多名世界冠军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同学们切实体会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实践与传承。对于校园体育如何将提高体质与掌握技能结合,郎平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总结和编排更有效的学习方案,尝试应用于小学和中学,如教孩子们正确技术动作和要领,普及的同时慢慢专业化,但训练之初应该从热爱体育入手,而不是为了成为职业选手。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大欣在论坛上提出三项工作重点,关于足球青训人才培养,如何打破12岁退役问题,并进一步与中学、大学衔接起来是关键;关于综合运动两小时,如何使锻炼与技能联合起来,并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是基础;在学龄人群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如何减压和去抑郁,防止行为失范,如何与心理健康内容进一步融合起来。随后程大欣副厅长宣布论坛开幕。       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二级调研员董业权、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办公室主任王伟、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丽慧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南京体育学院原校长、研究员杨国庆以“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为题,就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现状、问题与时代要求以及重点领域与改革思路进行了解读。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祥臣研究员以“体育健康科研范式若干观点和探索”为题,就体育健康本体论、体育健康认识论、体育健康方法论、体育健康科学原理以及体育健康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发。       浙江鸵鸟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君华演讲的主题为“县域青少年足球改革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一站式服务项目实践为案例”,她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足球事业改革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县域青少年足球作为大湾区足球生态的“毛细血管”,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更对大湾区体育协同发展、产业融合创新具有深远意义,而“一站式服务项目”的实践,正是我们探索这条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例证。       论坛圆桌论坛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崔乐泉特聘研究员主持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实验协作处处长李永明教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全人教育中心主任石磊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刊》编辑部主任谭广鑫编审、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所长与历史学院院长宋秀平教授,结合论坛主题与论坛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论坛同步设置了五场专题研讨会,其中体育协同机制创新专题聚焦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为区域体育协同提供政策建议;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专题探讨了新时代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路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创新专题关注如何在大湾区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三大球发展与产业生态研究专题重点研讨了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的普及与产业生态建设;而体育文化建设研究则从文化层面探索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此次论坛的举办,为粤港澳三地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多重意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不断深化,体育将成为连接三地青少年的重要纽带,为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